第8章 就算自宫,未必成功-《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第(3/3)页

    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王侯将相多个鸡煲?谁怕,不服开干!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总之藐视一切权威。

    然而正因为太过平等自由,以至于老百姓变成了一盘散,变成了待宰羔羊。

    朝廷终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平等,什么人该爬上来当官掌权呢?

    传统里规定只许读书人可以出来问,读书人经过考试合格就可做官。

    读书人大都来自农,他纵做了,他的儿孙未必仍做官;于是别的家庭又起来,穷苦发愤的人又出了头。

    这办法是好的。不过积久,读书人愈来愈,做官人也愈来愈多。

    因为科举制,向上的道路是开放,「学而优则仕」。社会上聪明才智之士都想去走做官这条,工商业就被人看不起。

    西方就不,起先人家根本不让你做,底层也没有向上爬的途径。于是社会上聪明才智之人都去经营工商业。待他们自己有了力,形成了资本利益团,才团结起来去跟国王争权。

    天朝是节制资本。旧的封建势力打倒,却没有资本集,于是社会成为一种平铺的社会。相当于重新洗牌了。传统历史,地方豪强或者某个大商人还称不上是资本力量。

    第三:长治久,至多也只能维持三代。

    只看宋、明两代的宰相、首,很多是贫寒出,平地拔起的。然而天下太,皇帝可以两三百年世袭着;做宰相的,前十年还在穷乡茅檐下读,但皇帝已是有着七八世传统了。

    相形之,皇帝的地位和尊严自然一天天提高。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朝廷的权总是逐步降。

    可惜后来的皇帝自小深宫长,不通事,很难出一个中兴之主。

    专制情况,皇帝不,那么国家也就跟着破落了。

    第四:历代制度相沿日,一天天的复杂化。一个制度出了毛,再打个补丁来防制,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

    制度愈繁,人才愈束缚。

    这一趋,却使儒家文人们有「后不如前」之感。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历代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即制度化的。

    可是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所谓的法治之,人才就受束缚了。

    所以明末的黄宗羲要慨然说:「有治,无治法。」

    这因一向规章制度太繁,故使他太不看重,太看重,而要提出此感慨。

    简单打个比方,就是别搞什么「士农工商」那套了。

    如何把社会上种种束缚来简,使人才能自由发,这是最关紧要的。

    最,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不对的是不注重历,不把历史作参考。

    ….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决不是孤立,它必然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辅相,受很多因素牵动和影响。

    或者,在当时的情况,那

    种制度是最优解。

    后面满清是被推翻,不过连全部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就不好了。

    那大概是因当时人误认为满清的制度便完全是秦始皇以来的照顾旧传统。又误认为此制度可以一言蔽之曰「帝王专制」。

    又因为被列强欺负惨,于是因对满清之不满,而影响到对历史上传统制度也一切不满意。

    但若把全部传统文化都推,这个新国家的历史在哪?一般人对其国家已往传统之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

    历史传统并不全是糟粕。

    李自成的大,未来是继承和发展。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重要的不在推,是在传统之上建立。

    还可以,国情不同。

    比,在发国大格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

    整个欧洲大陆的正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形势变,不随着改变就要被淘汰。

    东方落后西方一是科技发展体系不,二是体制分配制度不合理。

    崇祯或者康熙或者乾隆能不能看出问题?也许能。

    但他们会不会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彻底的改革?

    必然不会。

    谁都知道练成葵花宝典后会称雄天,但就是除了东方不败没人去练。

    任我行不想当天下第一吗?

    挥刀自,很难的。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喜欢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三院老哥

      


    第(3/3)页